微博 | 编读 | 忠言 | 经验 | 问答 | 上榜 | 新手 | 作品

 

当前位置:好稿网 > 稿·报刊 > 编读 > 正文

投稿断想

发布时间:2012-02-19 20:23:18

分享 |

  我二十来岁就学习写作,给报刊投稿,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投稿的人相对来说不多,不用担心有去无回,无论是省报和省刊对不用的稿件都会退回本人;对习作小说,都会附有手写的退稿信。上海的《少年文艺》甚至收到作品就会给你寄来一页收条,主要内容是:你的作品已收到,我们将在两个月之内回复你处理情况。这也等于告知作者,你在两个月内不要另寄其他刊物。五六十年代,稿件100克只需贴一分半邮资,作为印刷品投寄。但寄稿人要在信封右上角剪一小口子,后有北京作家提出,信封剪口子,会使稿件外露、受脏,以后就取消了剪小口子规定,只需在信封上写上“稿件”两个字即可。待至五十年代后期,大多报社实行邮资总付,投稿人不必贴邮票了,但给刊物寄稿还是要计量贴足邮资的。我投寄的都是大信封里鼓鼓囊囊的小说稿,邮箱里塞不进,得去邮局秤量计多少邮资。到了六十年代初期,邮局收件人对稿件不再秤重,只让你贴上三分邮票即可,我还说里边有二十多页稿纸,三分钱不够的吧。收件人说,现在大多稿件都不贴邮票了,那年月对投寄稿件看作是对社会做的有意义的事。
  “文革”结束后,写作的人逐渐多了,打印稿也日益增多,但邮局对打印稿要验明正身才可作印刷品投寄。有一次,我给兰州文学刊物《驼铃》寄一个中篇,收件人查验后说“这不能当印刷品寄”。原来我在稿件末页手写了通讯地址,要按平信寄邮资要比印刷品增加十五倍。那手写的地址写在很下边的,我就用小刀裁掉了,好在信封下端写有地址的。记得八十年代初还是有退稿制度的,而后国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了,报刊编辑部来稿激增,每天成堆。编辑忙于审稿,没有时间再做退稿工作了,因此大多投稿都是有去无回。《当代》坚持续做了一项工作,凡是不用的中长篇小说,都用信函通知作者,如作者需退回原稿,请寄去相应的邮资,大型文学刊物收到的大多是中长篇,假如大量稿件都要退寄,这一大笔邮资也很可观的。据说,现在有些作者复印了很多份稿件,广种薄收。对重复发表的作品一般报社大多不计较初发、后发。而刊物假如发现有重复发表的作品,则扣发稿费,也因此刊物大多要在出刊后一两个月后再邮寄稿费。还真有读者会来信来电揭发——你刊登载的某个作品曾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,作者内心有愧,也不会再去索取了。
  不久前,新任大型文学月刊《安徽文学》主编倪和平向我约稿,让我先把打印稿寄出,等决定哪一期刊用时,会给我发手机短信,然后我即把U盘里留存的稿子发至刊物电子邮箱,因为邮箱里稿子太多,发早了很难再找到,甚至可能在定期删去不用稿子时一律删掉了。
  现在,报刊收到了极大多数是打印稿,作者都留有底稿,是用不着退稿的,手写稿是极少数。但《新民晚报》“夜光杯”编辑对凡是手写稿上注明“不用请寄回”字样的,均按作者要求退寄本人,手写稿大多是上了年岁不会打字的老年作者,编辑在寄回手写稿时,也寄托着对老年作者的一份关怀。

  重要免责声明:好稿网是国内首家纯公益性写作投稿网站。部分由网民推荐或编辑摘引的信息内容,可能转载自其它网站或报刊,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、相互交流,并不代表好稿网故意侵犯原作者或出版人的版权和利益。若所涉媒体或作者不允许转载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致歉。联系电邮:bj@haogao.com。

看完这篇文章,你的感受如何?
愤怒 感动 高兴 难过 同情 无聊 温馨 新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