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博 | 编读 | 忠言 | 经验 | 问答 | 上榜 | 新手 | 作品

 

当前位置:好稿网 > 稿·报刊 > 编读 > 正文

关于报纸差错的思考

发布时间:2012-03-14 13:20:57

分享 |

  作为一名老报人,首先说明一点,我并不避讳差错的问题。在我看来,只要从事写作或编辑工作,都不能回避它,而是要积极去面对它。
  同其它事物一样,对待差错,人们也有不同的态度。作为一名读者,倘若你真正关心爱护这份报纸,你就会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它,发现差错你会及时告诉编辑,并善意地给指出来。反之,就会把发现的差错当成把柄或者武器,以此来威胁对方,以此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。其实,话说回来,关于报纸差错问题,从客观上讲,任何报纸、任何编辑都不能说杜绝差错的发生。无数事实说明,报纸出差错是绝对的,不出差错是相对的。当然,差错与差错不同,因为程度上的区别,结果也会不同。轻者编辑受点经济处罚,而重者就不仅仅是经济处罚的问题了。
  《滕州日报》扩版后增加了“编读往来”栏目,这一举措很好,目前已吸引不少热心读者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。这一活动的开展,不仅可以增进编者与作者、读者之间的了解,而且会像纽带一样把三者紧密联系起来,为把报纸差错率降到最低限度这一共同目标携手面对。同时,报社还实行了有奖找错,将差错曝光的做法也很受读者好评。希望报社将这些好的举措坚持下去,并不断总结出好的经验、推出新的举措。总之,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,尽最大努力让报纸少出差错,不出大差错,实现报纸零差错。
  说到报纸差错,其初衷是想说一下这些天来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至今我已在《滕州日报》发表了十多篇文章。但是,不尽人意的是也出了若干差错。谁之错?仔细想来,主要责任当在自己。概括起来有五点:
  一是不要过分相信书上印的就是对的。我有一篇稿子把作者的名字搞错了,本来这处差错是不应该出的,可我当时脑子不转圈,硬是相信了书上印的,结果就出了错。
  二是引用诗文最好找原著,校对时一定要对照原稿校。近期我写了系列文史类随笔,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诗文。说实话,这类文章如不认真查对引用原文,出差错是没得商量。而我犯的错误是,单凭对稿子熟,没去按原稿校对,结果错处没校出来。其实,这方面的教训早就有人提醒,《常言道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:
  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,杜宣等人前去听课,古直问带了什么书,杜说只带了一部《辞源》,古直勃然大怒:“怎么我的学生用《辞源》?”杜说:“我不认识的字,不查《辞源》查什么?”古更加怒了,大声地说:“怎么,我的学生查《辞源》?”后来古直缓和起来,才说:“做学问,不能靠二手货,不懂的字,要查《说文》,查《尔雅》,查《水经》”,“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,这样才可靠。《辞源》这一类书,是二手货,不可靠的。我们做学问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才行。”
 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,前人治学是非常严谨的,相对于自己,真是汗颜呀!
  三是在写作中不要存疑,遇到疑点要一查到底。我有一处差错就出在存疑上,当时觉得似有问题,但自己嫌麻烦没去查,致使差错在自己眼前溜过。
  四是别人替自己录入的稿子一定要自己校对。我曾出过这方面的差错,别人在录入时因图省事将引用的古诗换成了网上的,结果因版本不同出了差错。
  五是稿件写完后不要马上发给编辑,要放在抽屉里沉淀几天,多改几遍。我的体会是,第一稿往往还有不少错白字,这些差错一般是由于当时脑子不转圈或笔下误造成,当时不以为错,但过了时就知道错了。总之,不要把“带病”的稿件交给编辑,要想报纸不出差错,自己的稿件首先要做到零差错。
  以上说了作者在差错上的问题。当然,在差错问题上,编辑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我认为,在对待差错的问题上:一方面,不能存有侥幸心理,不能嫌麻烦,自己把握不准的东西,要不耻下问,多向同行请教;另一方面,在差错问题上,也要实行两手抓,编者、作者各负其责,各自从自身做起。还有一点,作为年轻编辑,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,尤其是在古汉语和古典文学上,要多下些功夫,否则,就很难处理涉及古典文学知识方面的稿件,甚至差错在眼前却辨别不出来。
  说了这些,一孔之见,恐失偏颇,谨供参考。

  重要免责声明:好稿网是国内首家纯公益性写作投稿网站。部分由网民推荐或编辑摘引的信息内容,可能转载自其它网站或报刊,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、相互交流,并不代表好稿网故意侵犯原作者或出版人的版权和利益。若所涉媒体或作者不允许转载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致歉。联系电邮:bj@haogao.com。

看完这篇文章,你的感受如何?
愤怒 感动 高兴 难过 同情 无聊 温馨 新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