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博 | 编读 | 忠言 | 经验 | 问答 | 上榜 | 新手 | 作品

 

当前位置:好稿网 > 稿·报刊 > 编读 > 正文

陕西作家的摇篮

发布时间:2013-06-17 06:30:06

分享 |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我出生于渭北高原一个偏远县城的农村。身处那样的环境,别说是书,就是报纸也难得一见。记得有一年正月里我去一位亲戚家,不想在他家里破天荒地看到了报纸。那年月农村人每逢过年都要“糊墙”——用一张张的旧报纸抹上糨糊,贴在土炕的墙上,我们称其为“墙围子”。显然我的那位亲戚并不富裕,这从他家的“墙围子”就可看出,常年的烟熏火燎使得贴在墙上的报纸已经起皱、泛黄。然而即便这样,我还是被报纸上的文章所吸引,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。亲戚看到我扭着脖子(因为报纸是倒贴的),脸几乎是贴着墙,一个字、一个字地在那儿读,忍不住说:“娃啊,小心读坏了眼睛。”随即竟毫不犹豫地将那张报纸从墙上扯下送我。这报纸便是一张《西安日报》。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。当年我做梦也想不到,自己的文章日后竟也会刊登在《西安日报》上。
  我之所以喜欢《西安日报》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副刊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改革开放席卷中国大地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,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,在此背景下,很多报纸都压缩了副刊版面,由每天一块版,缩减为每周三块、两块、一块,甚至被取消。有些报纸虽然保留了“副刊”的名称,但实际上已经名实不符了。我一直认为,文学性是报纸副刊的灵魂。没有了文学性,也就无所谓副刊了。让人庆幸的是,《西安日报》自创刊以来,一直重视副刊建设。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,《西安日报》始终高举文化建设的旗帜,严肃办报。几十年下来,形成了品位高雅、风格鲜明、“文化味”浓厚的副刊品牌,在西安乃至全国报纸中独树一帜,有口皆碑。
  《西安日报》副刊之所以办得吸引人、有特色,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,她拥有一批“学者型”、“作家型”的编辑在那作为“把关人”。他们学养深厚、慧眼识珠,能够沙里淘金、催生精品、发现新人。《西安日报》有一个传统:向来以发现、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,对热爱文学事业的业余作者和青年学子都给予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,因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和文艺新人。我和我的一些学生都是受益者。古人讲“荐人于未名之时”,《西安日报》正是如此。
  《西安日报》副刊《文化随笔》《精彩博客》《西岳》等栏目不唯名家,不薄新人,贴近广大文学爱好者,力推文学新人,已成为“文学爱好者成长的园地”。几乎每一位陕西作家都在《西安日报》上发表过文章,都曾受惠于她。六十年来,《西安日报》一直扮演着一个“催生婆”的角色,对陕西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,一大批陕西名家都是从西安日报社走出来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《西安日报》堪称是“陕西作家的摇篮”。

  重要免责声明:好稿网是国内首家纯公益性写作投稿网站。部分由网民推荐或编辑摘引的信息内容,可能转载自其它网站或报刊,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、相互交流,并不代表好稿网故意侵犯原作者或出版人的版权和利益。若所涉媒体或作者不允许转载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致歉。联系电邮:bj@haogao.com。

看完这篇文章,你的感受如何?
愤怒 感动 高兴 难过 同情 无聊 温馨 新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