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体 | 名堂 | 关系 | 花样 | 美眉 | 派对

 

当前位置:好稿网 > 搞·事体 > 观点 > 正文

有些文件为什么容易被误读

新闻晚报 毛建国 2013-11-15 18:45:50

分享 |

   近日,安徽省政府在官网发布指导意见,决定在全省20个县(区)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,有媒体将此解读为 “农民可以买卖宅基地”。对此,安徽省国土厅有关人士最新解释,这是对文件的误读,文件中称之为“可以流转使用宅基地”,并非是 “买卖”。
    文件中有这么一句话: “建立农民通过流转方式使用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”。安徽省国土厅有关人士表示,这只是流转的方式使用,并非买卖。对这样的解释,恐怕还会有不少人表示听不懂:流转不就是买卖的另一种说法嘛,怎么这里就成了误读?当然,文件的最终解释权在相关部门那里,既然“有关人士”说了这是误读,那只能理解为误读。现实中类似的误读并不少,经常见到一个文件发布,媒体公布消息,第二天又有新消息出来,说是遭遇了误读。有些文件为什么这么容易被误读?
    分析文件被误读的原因,恐怕有三种,第一种是文件用词准确无误,确实是媒体解读错了。但这种误读情况并不多,这是因为媒体有一套自我把关程序,而且很多解读都是请专家帮忙的,解读对文件是一个基本常识和要求。
    第二种是有些文件用词模糊不清,很容易发生误读。特别是当文件对应的内容在现实中已发生,或者人们希望发生,这时就可能发生误读。拿农村建设用地来说,虽然法律规定不允许到市场上买卖,但在现实中,某些地方以“流转”来替代转让、出租,买卖这个词更是被回避掉。在这一背景下,如果文件做不到准确无误、清晰明白,那就有可能发生误读。
    第三种则是媒体没有误读,是代人受过。可能相关方面一开始就考虑不当,甚至根本就没有吃透法律和政策,根本就没有准确理解上级精神,文件公布后出现了强烈反应,发生了一些问题,甚至受到上级批评,这时就以误读相称,把责任推给媒体。
    任何一种误读,都是不应该出现的。不同的误读需要不同方面承担责任。对于媒体来说,应该读懂文件、吃透精神;对于相关方面来说,也应该把握政策、用词准确。 “可以流转使用宅基地”,误读到底对应哪一种,可能还需要进一步“确诊”。但如果相关方面用词更准确明白一点,对流转作出更清晰的界定,还会存在现在的 “误读说”吗?这种反思,恐怕不是“事后诸葛亮”。

  重要免责声明:好稿网是国内首家纯公益性写作投稿网站。部分由网民推荐或编辑摘引的信息内容,可能转载自其它网站或报刊,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、相互交流,并不代表好稿网故意侵犯原作者或出版人的版权和利益。若所涉媒体或作者不允许转载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致歉。联系电邮:bj@haogao.com。

看完这篇文章,你的感受如何?
愤怒 感动 高兴 难过 同情 无聊 温馨 新奇